发布时间:2024-12-27 19:21:00 来源:统一口径网 作者:探索
视频:南开园送别叶嘉莹先生来源:中国新闻网
中新网天津11月30日电 (孙淼仪 付熙恩 曲雅琳)今天,叶落有声是诗心叶嘉莹遗体告别的日子。天津市第一殡仪馆门口的长存队伍一眼望不到头,各界人士前来送别。南开
昨晚,园送一阵生涩低沉的别叶小提琴声从迦陵学舍中传出,南开园四周静默,嘉莹学生、先生市民、叶落有声老者、诗心孩童,长存伫立无声聆听。南开
11月24日,园送 “诗词的别叶女儿”叶嘉莹走了。几天来,嘉莹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络绎而来,到南开园,悼念叶先生。
11月25日,天津南开大学,师生自发前来将一束束鲜花摆放在迦陵学舍门前,送别叶嘉莹先生。中新社记者 佟郁 摄独特的学舍 独特的怀念
“请问,迦陵学舍怎么走?”这是近日在南开园中最常遇到的问题。24日至今,迦陵学舍前献花的人总是排成长队,几乎每束鲜花都伴有一首诗作。
1989年,叶嘉莹结束了半生漂泊,选择留在南开大学任教。2015年,在学校与社会各界力量的帮助下,校方专门为她修建的迦陵学舍落成。古朴的砖瓦掩映在修竹之中,成为无数学子对于南开园的“初印象”中一处动人的所在。
2015年10月17日,南开大学为著名中国古典诗词学者叶嘉莹先生修建的“迦陵学舍”正式启用,叶先生正式定居于南开园。中新社记者 张道正 摄据南开大学原常务副校长陈洪教授回忆,回到南开的叶嘉莹“愉悦、绽放”着,在讲台上,吟哦唱诵之间,诗教文脉涌动。学舍常办各类活动,只要一有机会,她就参与其中。这样的活动极受欢迎,需要学生们提前好几天报名预约。
“我一直很期待在迦陵学舍的某个转角偶遇叶先生,可惜再也没有这个机会了。”南开大学文学院2022级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马歆迪说。往昔的迦陵学舍,是叶嘉莹潜心学术、传承诗词的一方天地;如今,这里汇聚着无尽的哀悼和惜别,人们用诗的方式追忆叶先生。
一堂“代代相传”的课
大约十多年前,叶嘉莹在“初识南开”讲座中因为高血压而无法讲授。四个月后,在文学院组织的新年联欢会上,她为大家补上了这一课。虽然讲座的具体内容早已模糊,但叶嘉莹始终笔挺的身姿和她身后那把未曾落座的椅子,给在场的每个南开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那一天,同学们还表演了街舞、说唱等新潮节目,九十岁高龄的叶先生还主动向工作人员要来荧光棒,和大家一起开心地挥舞。
叶嘉莹在南开授课数十载,影响力早已遍及世界。年轻学子们虽再也无缘亲临现场、感受大师风采,但是大师的精神已经寄寓在她的文字之间,持续地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南开人。
2016年12月15日,叶嘉莹在南开大学“叶氏驼庵奖学金”颁奖典礼上称,为持续支持南开发展,传承中华古典诗词教育事业,愿将身后所有积蓄、藏书、书画,全部捐给南开。上世纪90年代初,为纪念与恩师顾随先生之间超越血缘关系的心灵交流,叶嘉莹拿出自己的十万美金积蓄,以顾随先生名号“驼庵”设立奖学金,专门用于激励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研习。中新社记者 张道正 摄南开大学文学院卢桢教授说,他在追悼人群中看到了“老师的老师”和“学生的学生”。“五代、六代南开人齐聚于此却没有任何代沟,这是因为在追忆起先生时,我们有着相同的泪水和共同的青春记忆。”
因为叶嘉莹的存在,“南开人”的身份愈发地鲜明了。“我们在彼此身上跨越了年龄的界限、时代的鸿沟,我们照亮的是相同的青春记忆,而这是叶先生帮助我们串连起来的,这是最让我们感动的部分。”卢桢教授感慨。这几日,他一直守在灵堂。
以诗意送别诗词的女儿
叶嘉莹终身致力于诗教传承。为鼓励学子熟诵中国古典诗词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她于1997年设立了“叶氏驼庵奖学金”。在首届颁奖大会上,叶嘉莹认为所谓教学就是“薪尽火传”,虽然个人的生命有限,但只要有人授业,文化的命脉就不会枯竭。
叶嘉莹离世后,南开大学许多学院都重播了《掬水月在手》。学子们想用诗意的方式送别“诗词的女儿”。”南开大学文学院2022级本科绘画专业的鲁奕彤同学说,“我们从早写到晚,忙得已经来不及感到悲伤了。直到看到叶老遗像的时候,才知道这是能见到她的最后一面。”
11月25日,天津南开大学叶嘉莹先生灵堂,叶嘉莹先生小女儿赵言慧(右二)整理花圈上的挽联。中新社记者 佟郁 摄“满汉双文”非遗项目传承人、南开大学校友佟振海曾得到叶嘉莹的许多帮助,他将挽联上的诗句用满汉双文誊写好,敬献灵前:“先生对我的嘱托我会一直记得。努力把非遗文化传承好,就是告慰先生的在天之灵。”
北京林业大学的阎景娟教授是南开大学中文系1981级学生,曾在四十年前当面聆听叶嘉莹课程。没能赶赴今天的送别,她以一篇长长的悼文,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怀念:“诗意的生活就是人的存在本质。有人说她是诗词的女儿,而我要说,叶先生活出了诗词的本体论意义。”
叶嘉莹曾经说过,自己“要用生命去写诗”。在漂泊离乱的时候,是诗词成为了她的精神支柱。追忆她这一生,她确实是将自己活成了一首诗。阎景娟说,“你想知道诗歌的意义是什么,诗歌能做什么,你只需看看叶先生。在中国,除了叶先生,没有人具有这样的标识性。”(完)
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文娱频道
相关文章
|